播出时间:2003-3-18
来源:广东报道:http://www.gdtv.com.cn/newpage/column/gdbd/news_show.asp?articleid=75
《海之恋》--汕尾画家郑孙堤
[导语] 历史悠久的海陆丰革命老区,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优秀的艺术家;今天,我们将向您讲述的是一位画家的故事,他用那饱含激情的画笔,真实地记录了大海的变迁。
[解说] :他叫郑孙堤,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是广东著名的中年画家,尤以国画见长。他的作品磅礴大气,飘逸洒脱。 他的作品充满着南国的风俗情致和浓厚的乡土味,描绘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银帆点点的渔舟,渗透着一股浓浓的大海的韵味,那正是画家人格化了的乡土情怀在灵动的画笔下的倾注。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如何运用画家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社会)
[解说]:画家的历程也像一艘激流勇进的航船,虽然经常会碰到艰难险阻、惊涛骇浪,但永不停歇、一往直前,他的命运与大海相连,同浪花齐歌。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如何走上画画的道路以及对绘画的热爱程度)
[解说]:对绘画的酷爱,使他对大海有了更深的了解。海的博大、深远、丰富正是哺育他成长的生命元素,更是他国画创作的无尽题材,他的全部画作没有离开过大海,也从未疏离过渔家生活。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在您的印象当中,童年的家乡和现在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解说]:在渔村度过童年的郑孙堤,从小感受到汕尾独特民风民俗的文化熏陶,大海、渔村是他一生割舍不断的情缘和难以忘怀的故土。 (此处有删节)
[解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画家以前见过的渔家小屋没有了,那个渔家姑娘也不知哪个年代搬到岸上的新居里去了。汕尾渔港现在是机声隆隆,缺少了往日的宁静,那个年代都随着现代文明的生活进程而湮灭,只留下这阵阵涛声和古朴的渔歌。
[现场]:郑老师到一渔家采风,同渔家姑娘们一起唱渔歌
[解说]:汕尾是画家郑孙堤生活了50多年的故乡,也是渔民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它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沃土,也是画家艺术成长的摇篮。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60年代在海风师范读书时如何艰苦?师从哪家?)
[解说]:在海丰师范读书时,郑孙堤的作品就不断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97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连环画册《南海蛟龙》,85幅以海作背景的画页中,大海的种种微妙变化都被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当时的红城日报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刊登。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文革期间增样对艺术执着追求、笔耕不缀)
[解说]:郑孙堤这些年的作品总是用他的画笔深情而执着的描绘大海、渔舟、帆影、红土地,眷恋着国画艺术,他的足迹遍布汕尾的乡村僻野、海岛渔家,目睹了红土地的沧桑变化。如今身为美协会员和市美协主席双面职务的郑孙堤在作画的同时仍不忘向老师和同行们请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让国画艺术发扬光大。 80年代以来,郑孙堤以水墨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美展。90年代,他的国画作品在风格上日臻成熟,完成了以海、帆、礁、浪、滩、网、渔女为素材的系列作品,在风格上既追求意境的新奇,也重视视觉的真实,既体现自然美的回归,又蕴涵着画家的多彩梦想。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您对国画的理解,在创作技法上有什么与众不同、创新之处)
[解说]:画家热爱这片故土,故土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汕尾有很长的海岸线,沿海大大小小的渔港镶嵌在银色的大海里。大海是画家创作的母体,目睹她的变迁,记录她前进的轨迹。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对大海和渔村的感情) [解说]:渔船在画家的眼中是生命的载体,是渔民们与风浪搏击的象征,渔船的变化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采访]:渔民 (以前渔船同现在比有何不同 [采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尾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郑孙堤 (以前渔港同先有何不同 有何内心感受)
[解说]:在画家的眼里,渔港变得越来越没有特色。过去渔家妇女的装扮曾使艺术家们为之倾倒,今天她们穿的是城市流行服饰。渔家在变,生活在变,唯有那胸怀无比的大海仍然涛声依旧。当年这位渔家姑娘已随着大海的变迁走进了新的生活。 [现场]:渔民前后住的环境的对比 (《大海啊,故乡》乐曲)
[导语] 这亲切的歌声,优美的旋律,又唤起了画家儿时的记忆。昔日的汕尾渔村现在已经神话般地变成了文明的城市。新时代的大潮涌动着不息的波涛,激动着画家的创作灵感。画家郑孙堤取得了成功,在艺术的求索中,他正随着大海的涛声,脚步匆匆,奋力不息,用新的色彩去描绘更加灿烂的画卷。
|